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7-2826.2018.09.006

何以谓“感性”:一种马克思的视角——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引用
“感性”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范畴,超感性对感性的贬抑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这种传统从柏拉图绵延至黑格尔.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抽象总体”的消解给马克思提供了重要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重建感性的重要文本.马克思视野中的感性可分为“作为外在感知的感性”和“作为内在体验的感性”.马克思没有囿于对“感性”本身的探讨,而是将“感性”导向了人的对象化活动,从而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飞跃,这是马克思感性观区别于以往感性观的重要维度,“感性”由此被赋予了存在论意义.马克思分别探讨了作为“感性活动”主体的“感性的人”和作为“感性活动”客体的“感性的世界”,后者关涉自然、社会关系体系和人自身.马克思将资本作为“感性活动”的一种具体历史性,并深入探讨了资本逻辑下人(尤其是雇佣工人)的感性活动的物化,在此基础上,将共产主义作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感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8-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45-5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教学与研究

0257-2826

11-1454/G4

2018,(9)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