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5872-C.2011.12.024
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在《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提出.她说:“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1]意思是说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封闭的、与外界绝缘的话语系统,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开放网络.文本总是相互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只有在别的文本的相互关联和比较中显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被看成一个单独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是一个无形的文本海洋;一个特定的文本,在它成为文本的过程中,总是在这个海洋中提取那些已被写过、读过的片断语词,并‘按照伪装的程式’把他们‘编织’到自己的文本中”[2].
互文性、文本解读、intertextuality、主体性概念、意义和价值、克里斯蒂娃、相互关联、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开放网络、话语系统、海洋、他文本、符号学、巴赫金、转换、语词、引文、小说、吸收
H05;B0
2012-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