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2-2108.2020.03.003

青少年艾滋病易感的虚拟机制与网络社会工作技术

引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知行相悖"现象.研究发现,虚拟网络通过映射、污染、魅化以及感染四个阶段所形成的网络魅惑机制,制造了一系列虚幻的网络场景以及主体形象,使得青少年通过网络而产生的高危性行为背离了其艾滋病认知和态度.针对虚拟网络对青少年网络生活所产生的魅化后果,研究认为需要积极适应信息社会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基于虚拟空间、虚拟场域、虚拟技术以及虚拟互动的社会工作服务范式,开发网络社会工作服务的"数据挖掘""主体虚构""祛魅返魅"以及"社会防卫"技术,利用网络核心价值去不断丰富其服务理念和形式,从而建构多元主体参与、多重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介入和多维空间服务的网络社会工作格局,从根本上引导青少年在信息社会中正向成长.

祛魅理论、虚拟社会、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网络社会工作

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15BSH052

2020-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2-2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青年发展论坛

1672-2108

36-1347/C

30

2020,30(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