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6-224X.2021.21.057
家长身份岂能定义学校教育
据《南方日报》2021 年 11 月 4 日 A04 版报道: 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近日,一张"原平市第一小学11类学生情况统计"表格引争议,据悉统计表将学生详细划分为"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多类.目前,当地教科局已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启动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关于"有无必要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争论近来频频受关注,多地教育部门也明确解释了事出缘由:或系心理健康服务调查需要,或属中小学学籍信息系统填报惯例.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各地通常将含有"家长工作单位及职务"等敏感内容的项目设为选填项,且表格一般交由专人、专室管理,不向任课教师公布.北京市教委更进一步表示"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在收集程序日益规范、共识渐趋达成的背景下,原平市第一小学为何逆向而动,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标准给家长划等级、定贵贱呢?官方调查通报还原事情经过:统计家长身份信息的本意是"摸排需要重点关心、关爱的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个别班主任错误理解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会议精神致不当表格传播.如此看,引发公众愤怒的"锅"在老师.谁是绘制表格的始作俑者?给家长细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学校各级领导是否尽到了审核职责?官方不妨以更翔实、更细致的权威调查,进一步驱散萦绕于公众头顶的疑云.一张小表格之所以引燃大舆情,概因其触及了社会的诸多敏感神经.首先,等级高低的观念必须摒弃.综观统计表格,家长的身份归类不乏依照财产多寡、权势大小等标准,给人一种"拼爹"既视感.试想,班级群中那些从事基础岗位、所得并非高薪的家长作何感想?其次,教育公平的底线不可僭越.扎眼的"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文字,以其特有的社会内涵引得部分人驻足仰视.当教育的净土被一些家长耀眼的身份光环所照耀时,又怎能保证极少数别有用心的老师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天资开展教学.我们不否认家庭环境与家长职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但一味强调家长的社会地位、细化家长的职业类别,不免使人萌生因"财"施教、因"身份"育人的无限遐想.须知,教育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学生,而非家长们那些冷冰冰的身份马甲.父母的成就从来都不是定义学校教育的标准,那些不恰当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行为,是时候被叫停了!
6
2022-0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