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499.2017.04.005
我的导师高士杰教授
一、初识先生
高士杰教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初识先生是在大学三年级的西方音乐史课堂,那是1993年,当时我还是管弦系小提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对西方音乐史和音乐学毫无认知,先生则是年逾花甲的音乐学资深教授.
从中学起我就在音乐学院附中读书,对学习的整体认知也和绝大多数音乐学院的学生相差无几.学习乐器演奏专业的我们始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的第一圈外围是如乐理、视唱练耳这样的基本乐科课和以作曲四大件为主的作曲理论课.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这类课程距离核心则又远了一层,几乎是边缘状态,可以想见其不受学生重视的程度.西方音乐史开课之初,全班几乎都处在刚开学时的亢奋状态.好在那时候上课的人数少,一个班总共不过20来个同学,课堂倒不显得太混乱,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认真听课.这么过了一两周时间吧,课讲到了中世纪.
36
J603(音乐理论)
2018-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