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397X.2013.10.006
浅谈从脾论治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1]关于心悸《内经》最早有“心下鼓”、“心澹澹大动”等类似的记载,但提出“心悸”一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对它的发病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如:“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可见痰饮在心悸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形成痰饮的原因正是由于脾运化水液失职,痰饮上凌于心所致。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脾病导致心悸的病例很常见,故从“心与脾之关系”思路出发,浅谈从脾论治心悸。
心悸、中医病机、调脾养心
R256.21(中医内科)
2013-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