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397X.2001.01.024
皮肤针的临床运用
@@ 皮肤针是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等针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上针法均属浅刺法.因病邪浅居皮肤,为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故浅刺.皮肤针根据其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现临床多采用梅花针和七星针.究其采用多支针的原因,主要是针对病变范围较大而设,同时可加强刺激量,发挥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鼓舞正气的作用.因其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故实证与虚证均可运用.因此,笔者常用其治疗风湿痹痛、外伤肿痛、胁肋疼痛和偏瘫麻木等病变范围大或需较强刺激以鼓舞正气的病症.
皮肤针、风湿痹痛、外伤肿痛、胁肋疼痛、偏瘫麻木
22
R245(中医临床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