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3685.2006.06.012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近似弥散系数(ADC)值、张量D值(trace 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鉴别星形细胞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作用以及评估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采用GE1.5T MR仪,对23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22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DTI)成像,弥散敏感系数(b值,b=os/mm2及b=1000s/mm2)测量病变感兴趣区的数值.结果1~2级星形细胞肿瘤实质的最低ADC值(1.46±0.32)×10-3mm2/s和trace D值(0.64±0.19)×10-3mm2/s,明显高于3~4级ADC值(0.87±0.18)×10-3mm2/s和(0.48±0.15)×10-3mm2/s,(P<0.01).低度恶性肿瘤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之间ADC值无显著性差异;高度恶性肿瘤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间有显著性差异.FA图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结论结合常规MRI,ADC值及trace D值有助于鉴别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
星形细胞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32
R73(肿瘤学)
2006-07-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31-533,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