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3685.2001.05.021

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引用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新的进展。 一、罂粟碱 罂粟碱已被用来治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脑血管痉挛。然而,并非所有的SAH后痉挛血管均对罂粟碱敏感。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和病情的严重性增加,血管的顺应性及对罂粟碱的敏感性均降低。Numaguchi等[2]建议重复动脉内注射罂粟碱可能是一种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本药应用越早越好,超过7天意义则不大。治疗时间窗在2小时内给药较超过2小时给药有明显的效果。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常用的有双氢吡啶拮抗剂尼卡地平和尼莫地平。Toyota等[3]指出,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据权威机构的前瞻性研究,它的处方用量是60mg,每4小时1次,共21天。但由于仅20%~30%的SAH患者临床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因而大部分患者实际上并不需要这种药物。最近有些报道指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对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十分令人鼓舞的[1,4],长期持续顽固的脑血管痉挛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不敏感。 三、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及其合成抑制剂 1.ET抑制剂 Kwan等[5]在电视显微技术的帮助下,在兔小脑延髓池中注入3ml自体血后,1小时后从静脉内给予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CGS26303,随后的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分别给予该药,CGS26303的浓度依次为3、10和30mg/kg。48小时后处死动物,观察兔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证实用30mg/kg的CGS26303静脉内注射的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显著减轻,且血管内弹力膜的形态学几乎无异常改变。Ohkuma等[6]研究了特异性内皮素抑制剂前内皮素-1原反义寡DNA在血管收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前内皮素-1原的表达是在转录水平受到抑制的。 2.ET受体拮抗剂 1994年Clozel采用结构优化技术从Ro462005中提取出一种新的非肽类混合性ET受体拮抗剂为Ro470203(Bosentan)。到目前为止,Bosentan被认为在所有ET受体拮抗剂中是最有效的[7],它可以逆转实验诱导的基底动脉的痉挛,且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动脉瘤性SAH后,它能够增加脑血流量。

脑血管痉挛、离子通道阻滞剂、受体拮抗剂、治疗时间窗、罂粟碱、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基底动脉、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物、形态学变化、缺血性脑损害、静脉内注射、患者、方法、动脉瘤、严重并发症、小脑延髓池、前瞻性研究

27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69-370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江苏医药

0253-3685

32-1221/R

27

2001,27(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