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3685.2001.03.056
婴幼儿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
@@临床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5个月~4岁。本组病例均有反复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及黑便史,反复发作肺炎7例,营养不良10例。血红蛋白<60g/L 6例,60~90g/L 5例,>90g/L 2例。全组病例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同时排除幽门、十二指肠疾患。其中食管裂孔旁疝3例,食管裂孔滑疝8例,混合型疝2例,疝入左侧胸腔10例,疝入右侧胸腔3例。
13例确诊前均经3个月~6个月的保守治疗,确诊后11例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术前置胃管,择期手术前给予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纠正贫血及改善营养等治疗。在全身麻醉下根据疝入胸腔的位置取左或右后外侧切口,行Nissen手术修补10例,切开纵隔胸膜,游离胸胃及食管下段,将胃底折叠缝于食管下段回纳胃底及贲门于腹腔,修补膈食管裂孔;单纯膈食管裂孔修补3例,回纳胸腔胃及腹段食管,食管后缝合膈肌角修补膈食管裂孔。修补后食管裂孔以能容纳半指尖为宜。术中注意保护迷走神经。
本组病例术后均予有效抗生素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贫血者少量多次输血以纠正贫血,行有效胃肠减压。
随访时间3个月~1年,除1例行单纯膈食管裂孔修补术者仍时有呕吐(但无咖啡色液及黑便,造影检查未提示食管裂孔疝复发),发育、营养欠佳外,其余病例发育、营养均正常。
讨论
婴幼儿食管裂孔疝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是因为食管裂孔发育不良,裂孔变大,解剖上存在薄弱点,胃受腹压作用疝入胸腔。根据疝内容物分为三型:(1)食管裂孔旁疝:贲门留在原位,胃底疝入胸腔。(2)食管裂孔滑疝:贲门随胃底一起疝入胸腔,在腹压减小或直立时能自行回复。(3)食管裂孔混合疝:合并有上述的两种情况。此外还有先天性短食管裂孔疝。
胃疝入胸腔后His角消失,腹内压对腹段食管的压力作用消失,膈食管膜的支持作用减弱,仅余下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而且功能低下,加之疝囊具有捕捉酸的倾向,使得胃酸能自由地反流进入食管下段,故患者易患反流性食管炎,且症状较重,食管胃粘膜糜烂、溃疡、出血、呕吐咖啡样物,解黑便;反复呕吐常可造成误吸,故患者易伴有肺部感染;另外由于经常呕吐,摄食不足,患儿常出现营养不良和不同程度的贫血。
有的学者认为食管裂孔旁疝、混合型疝及先天性短食管裂孔疝为手术绝对适应证,而滑疝因其食管裂孔缺损较小,疝囊不明显,能在腹压小或直立时自行回复,可予保守治疗。但我们认为凡症状、体征典型,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的婴幼儿食管裂孔疝,无论是哪种类型,由于其均伴有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且保守治疗效果差,应尽早手术,以免引起发育障碍及长期反流致食管纤维化缩短,使术后疝复发率增高。
食管裂孔疝手术方式较多,其关键问题,一是防止疝复发;二是防止胃液反流。Nissen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将扩大的膈食管裂孔缩小,防止疝的复发。(2)将胃底、贲门回纳腹腔,重新形成His角,恢复抗压、抗反流作用。本组病例Nissen方法治疗结果表明疗效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是婴幼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首选术式。而单纯行膈食管裂孔修补,由于不能有效防止胃液反流,术后仍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至于先天性短食管裂孔疝者行迷走神经干切断、胃折叠、幽门成形及裂孔修补临床效果较好。
婴幼儿、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胸腔、择期手术、保守治疗、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异常、食管下段、上消化道造影、复发、反复呕吐、病例、贫血、明确诊断、迷走神经干切断、肺部感染、贲门、症状、术后
27
R653(外科学各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