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3685.2001.03.048
高位食管癌手术治疗九例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9例中男8例,女1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58岁。出现临床症状至就诊时间2~7个月。9例均只能进食半流质,伴胸骨后疼痛2例,进食呛咳1例。所有病例均经食管钡餐检查,6例经纤维食管镜确诊。1例颈段食管癌为了排除气管膜样部浸润,曾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9例病变均位于气管分叉平面以上的上胸段和颈段食管,长度约2.5~10cm。其中上胸段癌6例,颈段癌放疗后复发及贲门癌术后颈段再发癌各1例,还有1例长度为10cm者为食管中段癌合并上段多发癌。按国际TNM标准分期(UICC,1987):Ⅱa期4例(T2 N0 M0和T3 N0 M0各2例),Ⅱb期1例(T2 N1 N0),Ⅲ期4例(T4 N0 M0和T4 N1 M0各2例)。术后病理分类:鳞癌8例,多发性腺癌1例。切缘无一例肿瘤残余。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
二、手术方式与结果
本组5例上胸段食管癌,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其中1例气管膜样部受浸润,1例右侧纵隔胸膜及部分肺组织受侵,将受侵的纵隔胸膜及肺组织一并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经17天保守治疗,瘘口愈合。
1例上胸段食管癌,术前怀疑奇静脉受侵,经右颈、右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切除术。
1例近锁骨平面的上胸段癌及1例颈段放疗后复发癌,均行食管抽剥术。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给予制酸、止血治疗后好转。
1例贲门癌术后再发颈段食管癌,肿瘤已侵犯右侧甲状腺,颈动、静脉,锁骨下动脉,部分椎体,椎动脉,臂丛神经及气管膜样部。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锐性分离食管肿瘤,仔细解剖,避免损伤气管膜样部、颈动脉等重要组织。切除颈段食管癌,保留胸腔胃,经胸骨后结肠代食管,因残胃已缩至膈肌下,体积很小,故将结肠远端与空肠作端侧吻合。术后曾并发残胃应激性溃疡出血,给予H2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好转。因肿瘤已侵犯喉上神经,术后呛咳较剧,42天后症状缓解。
本组8例均以胃代食管,经食管床与颈部食管吻合。手术切除率100%,无一例手术死亡。经半年以上随访,均无进食后胸闷或反流症状。1例术后4个月并发吻合口狭窄,先后3次行食管扩张,目前进食正常。本组病例均存活1年以上,3年存活率44.4%(4/9),并在继续随访中。
讨论
高位食管癌即位于气管分叉平面以上的上胸段或颈段食管癌。因肿瘤极易侵犯气管膜样部、主动脉等周围重要器官,且手术显露不佳,吻合口位置高,所以手术切除率低,手术死亡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中下段高。以往高位食管癌的治疗以放疗为主。但一旦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或肿瘤外侵,放疗效果明显下降。放疗的局部未控制及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文献报道高位食管癌手术治疗增多。另外,对高龄、长病变的食管癌患者,手术适应证大为放宽。我们认为高位食管癌的患者若全身情况无明显手术禁忌证,且无肿瘤远处转移者,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本组1例81岁高龄患者及1例中段癌合并上段多发癌,病变长达10cm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除了手术技巧之外,得益于加强围术期的管理。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围术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死亡率起了重要作用。
手术路径的选择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有重要意义。原则上应有利于显露病变食管及可能侵犯的周围器官,保证重建食管路径最短,尽量减轻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高位食管癌较为彻底的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后配合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措施,有望得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高位食管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贲门癌术后、颈段食管癌、上胸段、气管、肿瘤、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放疗后复发、应激性溃疡出血、胸段食管癌、食管癌切除、淋巴结转移、纵隔胸膜、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侵犯、进食、患者
27
R73(肿瘤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