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典型地区天然降雨农田磷流失规律研究
降雨径流是引起旱作物农田养分流失的关键因素,研究其排水中磷的流失规律对农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天然降雨过程开展淮北地区农田原位排水试验,分析了降雨-产流机制、用地类型对磷流失的影响以及磷输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前期土壤含水率和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的主要因素,当砂姜黑土耕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达39%后,持续强降雨易发生超渗产流现象,且降雨强度越大径流强度越大;降雨径流是农田磷输出的载体和动力,不同用地类型磷的输出浓度和形态有所差异,其浓度大小为菜地>夏玉米>春花生>绿化地,农田的PP/TP值(58.94%)高于绿化地的PP/TP值(44.61%);不同时段径流排水中磷的浓度、形态和污染负荷差异较大,雨强越大输出浓度和负荷越高,TP的变化范围为0.52~1.14 mg/L,累计输出量为26.61 kg/hm2;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累计径流深与累计降雨量(R2=0.9646)、磷累计输出负荷(R2=0.9975)等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成果可为该地区降雨-产流机制研究、农田磷输出负荷估算和农田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淮北地区、天然降雨、农田排水、磷、流失负荷、用地类型、超渗产流
S146+.2(肥料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2-08-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5-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