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4929.2014.04.018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水源地节水的原因和机理
为揭示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情景下节水机制、行为规律和人文生态,指导水源地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以生物学条件反射原理和社会学社会化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史、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的研究手段,剖析与研究改革开放前水源地人们畏水如天、惜水如金的成因、动力和机理.在取水难、用水难的情景(或年代)中,浪费是酷刑和自我惩罚,节水能得到多种的奖赏和回报,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取水难、用水难的自然约束演化为刚性的体力(肉体)约束、心理约束、社会约束、伦理约束,抑制用水的欲望和冲动,处处实施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自觉地实行一水多用和污水利用,形成良好的取水数量意识、时间意识和情景意识,用水具有秩序性、计划性、严谨性和纪律性.这些都是节水的产物,反过来维持和强化节水.本成果能将各种节水理论融为一体,将对中国节水理论与节水型社会实践产生广泛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水源地、节水、成因、机理、节水型社会、法律调控、经济调控
TV148(水利工程基础科学)
国家重大水专项滇池项目2007kmi07
2016-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7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