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化与产能过剩治理:"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
探究企业金融化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对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企业金融化与产能过剩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05-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及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虽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实体业务同时具有"反哺效应"和"挤出效应",但在总体上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产能过剩,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中,研发投入增加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是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改善主营业务、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渠道,而金融化导致的"挤出效应"则通过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剧内部管理矛盾和减少外部需求等作用渠道恶化了产能过剩.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国有性质、经营状况不佳、融资约束紧张的企业,其金融化过程对产能利用的负面影响更显著,尤其是企业持有长期金融资产对产能利用存在更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企业金融化影响产能过剩的微观证据,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的微观后果与产能过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政府部门加强对制造业企业金融监管来治理产能过剩提供了经验支持.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产能过剩、上市公司、中介效应
F062.9;F830(经济学分支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统计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22-11-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