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226/j.issn.1006-6772.19011803

煤焦燃烧过程中细模态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引用
实现燃煤颗粒物(PM)污染排放控制必须深入了解颗粒物排放规律及生成机理.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飞灰颗粒粒径分布为粗模态,细模态和超细模态3种.与粗模态PM相比,细模态PM占比较大,其小粒径与富集性特点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同时,相对于形成过程与机理相对成熟的超细模态PM,细模态PM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尚缺乏系统总结,抑制细模态PM排放存在困难.笔者分析了细模态PM的形成机理(焦炭颗粒的破碎、矿物质熔融聚合、外在矿物质破碎、表面灰粒的脱落)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模拟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重点.煤灰PM粒径分布主要是焦炭颗粒破碎与矿物质聚合行为这2个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破碎行为使得细模态PM数量增多粒径减小,而矿物质聚合使得PM数量减小,有利于粗模态PM形成.影响PM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孔隙结构、燃烧模式与焦炭粒径.孔隙率较高的煤胞型焦炭相较于其他结构焦炭更易发生破碎,产生更多细模态PM.增加温度与氧含量,降低粒径均有助于PM生成,但较高温度下灰粒的聚合可能导致粒径分布倾向于粗模态PM.破碎行为对焦炭燃烧特性模拟大致分为群体平衡模型和逾渗模型2类.基于细模态PM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认为逾渗模型考虑了焦炭本身孔隙结构,更适于模拟焦炭破碎行为.本征动力学燃烧模型与逾渗模型的结合是准确预测灰颗粒粒径分布的关键,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煤焦燃烧、细模态颗粒物、形成机理、逾渗模型

25

TQ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77616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8JQ5010

2019-07-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9-1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洁净煤技术

1006-6772

11-3676/TD

25

2019,25(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