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957/j.cnki.jjdl.2023.04.015
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 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①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②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③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耕地"非粮化"、乡村多元价值、大食物观、粮食安全、生态价值、乡村文化、驱动机制
43
F329.9(中国农业经济)
西南大学创新研究先导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
2023-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