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5957/j.cnki.jjdl.2016.08.005

京津冀区域吸收能力的测算和空间协同研究

引用
以双向专利权转移流为切入点,使用空间交互模型估计目的地固定效应,测算出区域吸收能力并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疏得出、接得住、能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对协同创新中“谁来协同,往哪协同,怎么协同”等关键问题进行突破.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半核心—边缘”特征,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现实吸收能力较强的地区应成为协同主体.②根据技术同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对现实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测算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吸收半径为200~300km,潜在区域吸收能力呈现中部、东部和东北部较高的特点.③根据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的适配后总结出四种空间模式.与《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最新空间布局相比,还需从当前的圈层状吸收格局向版块状发展,加强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结点连接,提升廊坊、保定、秦皇岛、承德的潜在吸收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吸收能力、空间协同

36

F127(中国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L1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课题培育项目631621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成果

2016-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1-3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经济地理

1000-8462

43-1126/K

36

2016,36(8)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