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4634.2018.06.012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知识架构及其功能
2017年4月,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管理负责人与会,就推进高水平通识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从会议交流情况看,对于高等院校完成高水平人才培养重任来说,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占比很大,其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强调面向人本身成长需要的公共能力、公共素质的培育.这种能力和素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来说,其重要意义至少不低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可以让人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从长远看,非专业素质的有无将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决定其生存品质.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一般确定为"通识+专业".在明确这里的"+"如何成为相互嵌入之前,建设高水平的通识课程体系是前提条件.高水平的通识教育需要由高水平的通识类课程体系具体承载,建设高水平的通识类课程,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文科教学单位的基本职能.基于多年通识课程的开设经验,本组笔谈执笔人分别谈了逻辑课、哲学课、传统文化课、文学课、法学课所负载的公共素质教育价值、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办法.有的侧重于匡正教育理念,有的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实践总结,但共同特点是都秉持了人文遵循,重在体现人文科学对于非专业素质培育的重要价值.现付之笔端,以供批评参照.
通识课程、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公共素质
41
G420(教学理论)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GJJG035;河北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项目BR2-253;河北省人社厅"三三三人才工程"培养项目A2016001140;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151001;燕山大学示范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SF201503;燕山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G2017PY05;燕山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项目TSQ2016009;燕山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项目TSQ2016011
2019-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