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周边商业经营行为的“正”与“邪”——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
项目组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区为样本,针对旅游景区周边商业经营行为的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以田野观察、访谈和暗访等常规调研手段,并辅以调查问卷、网络公开信息等渠道实施验证,对景区周边商业经营行为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特征规律和形成机制等基本理论进行辩证性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从现行行政管理部门规章的角度来看,可以按照经营者身份将景区周边商业经营行为划分为正规商业店铺的经营行为和非正规就业者的兜售行为.但从实际经营情况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来看,正规商业店铺的经营行为也存在其不合理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兜售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景区周边的商业供给,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孰是孰非”是本文辩证的焦点,“何去何从”是本文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景区、商业经营行为、正规店铺、非正规就业者、上海、佘山
F713(国内贸易经济)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ZH07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3YS153
2015-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