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1-862X.2014.02.026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引用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中日比较诗学、审美感兴、感、感物、物感、感心、哀、物哀

I1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13BWW021

2014-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1-155,16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江淮论坛

1001-862X

34-1003/GO

2014,(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