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8-4118.2023.02.003

血栓分子标志物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抗凝疗效

引用
目的 研究血栓分子标志物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确诊为下肢DVT的患者 54 例为血栓组,健康人群 106 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纳入人群入院时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以及常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PT活动度(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 1、3、7 天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PIC、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M、t-PAIC水平比较,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PIC、TM、t-PAIC、D-D、FDP水平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20、0.810、0.579、0.596、0.938 和 0.943,六项指标合并之后的ROC曲线下面积0.938;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INR、PT%的AUC分别为0.698、0.511、0.393、0.715和0.40.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浆中TAT、FDP水平明显低于抗凝治疗前(P<0.05);而血浆中PIC、TM、t-PAIC和D-D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M、t-PAIC、D-D、FDP在诊断DVT领域明显优于常规凝血指标APTT、PT、PT%、INR、TT,可以作为DVT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用于临床抗凝治疗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

血栓分子标志物、深静脉、诊断、抗凝

35

R364.1+5(病理学)

2023-07-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13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008-4118

37-1289/R

35

2023,35(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