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2456.2017.05.012
“成于乐”: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孔子文学教育思想探论之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多数学者以为“成于乐”与古代“乐教”和周代音乐教育有关,是培养人才“立身成德”的最高阶段.也有学者指出“成于乐”是要通过教育养成学者的快乐精神.由于上古教育“诗”“礼”“乐”相辅相成,相须为用,并不存在深浅高下之分,音乐教育贯串整个教育过程,故不能将音乐教育理解为教育的高级阶段.上古“乐”有二音二义:音岳指音乐,音洛指快乐.“成于乐”既可指音乐教育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也可指在教育实践中培养目标的最后达成.孔子重视弟子的君子人格培养,“成于乐”主要指养成儒家君子人格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即坦荡与快乐.“成于乐”是在长期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这样辩证理解“成于乐”,才能准确把握孔子文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及社会价值.
成于乐、音乐教育、君子人格、快乐精神
56
B83;B22
2017-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