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1-7023.2018.02.015

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

引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却不容忽视.据此,本文尝试通过犯罪主体的界定与分析,论证人工智能体应当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特殊的刑事责任主体,并提出将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化程度比拟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此判定人工智能体的刑事责任能力.此外,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体侵害行为有体性,通过条件说模型和介入因素说模型分别阐释人工智能体在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适用与依据,并建议通过研发人工智能"黑匣子"装置追踪事故发生原委,从而遵循刑事责任过错推定原则.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人工智能体具有适应刑法之可能性,为未来解决人工智能新问题提供法治化科学理据.

人工智能体、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主体

32

D914;TP18(法学各部门)

陕西省政府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ZL15-01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8-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8-11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71-7023

42-1673/C

32

2018,32(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