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8506.2021.03.018
延安文学中"孝"与道德话语改造
"五四"寻求的家庭解放,虽然试图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提供将个人与社会连接的有效路径,而这时的延安,家庭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回到了革命的视野中来,它不再只是情感慰藉的港湾,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寓言意味的空间,成为演示意识形态话语以及革命"新人"改造的重要场所."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成为延安进行道德话语改造乃至重建最先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如何将"儿子们"从作为社会和伦理体系基础的"孝"中解放出来,并使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中去,延安小说对"孝"的思考不仅关涉着对"孝"的对象指认,更意识到这种对家庭内部的道德伦理的改造除了基于延安的现实,往往还需要借助乡村固有的力量而进行.这些写作在文化政策、工作经验与现实结构之间的互文与同构,折射出了延安文学的复杂图景.
延安文学、"孝"、道德话语改造、"移忠作孝"、乡村秩序
12
B82-02;I206.6;D422
2021-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