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8506.2015.03.015
整合与超越--评张桃洲《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
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与新诗的成长如影随形。可以说,新诗形成以来所遭遇的困境都在这一问题上有着集中体现,以至于成为新诗史上聚讼纷纭的关节点。从胡适、徐志摩、卞之琳、林庚到王力、何其芳、郑敏等,诸位前贤纷纷从理论、技术层面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繁复缠绕的辩论以及话语实践似乎已经透支了这一话题空间,以致在影响的焦虑下,少有当代学人愿意涉险进入这一似乎固化与不再新鲜的语域。然而,对于有抱负的学者而言,新诗格律化仍是一个充满诱惑与生产性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激活这个老问题,如何在诸多重叠的论断之下寻求另一种可能性,这不仅考验一名学者的学术眼光与知识累积,更是对其耐心与勇气的挑战。张桃洲数十年躬耕于新诗研究领域中,新诗格律问题更是他持之以恒所关注的焦点,在他看来,“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显示了迄今为止关于新诗与现代汉语之关系的最具深度的思考,它具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承传性”1。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内在重量,张桃洲的新著《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以30万字的宏篇,对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作出全面的清理与反省,并顽强地朝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前进,呈现出了一名学者丰沛的创造力与敏锐的问题意识。
新诗格律、整合与超越
I207.25;I207.21;I052
2015-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