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与止的足音--卞之琳《山山水水》的抒情辩证法
对于卞之琳1940年代写作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之前研究多侧重于讨论社会环境与政治话语对该作品及作者文体转变所造成的外部影响;本文则选择回到文本内部,通过分析小说中意象的重复,考察“抒情诗”这一形式如何融摄了卞之琳“螺旋进步”的人生理想、“无所为而为”的文艺主张、“诗化历史”的写作困境、乃至这一困境内在具有的“桃园梦”的历史意义。同时,本文关注卞之琳该时期的文艺主张与其师、友的联系,重点沟通卞之琳、陈世骧二人对“姿”的阐发及其背后的文学理想,将之前研究所关注的“投身”与“退守”的政治进退,置换为一种“之”与“止”的抒情辩证。这一抒情辩证虽为作者提供了可贵的文学空间,但正是这一自足空间的破灭,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了《山山水水》的文学史意义。
卞之琳、《山山水水》、抒情、文艺主张、陈世骧
B024;I206;B516.35
2014-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