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663/j.issn2095-9869.20180912001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研究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 显示,根据δ 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8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8 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人工渔礁区、食物网基础、营养级
40
S931(水产资源)
天津市水产局青年科技创新项目J2016-10青;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201304150;天津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青年科技创新项目J2018-14青
2019-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