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3013.2017.05.002
作物育种理论研究上的”日心说”——记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
早在18世纪中叶,德国植物学家科尔罗伊特就创立了科学的杂交方法.随着遗传学、进化论及有关基础理论的发展,作物育种已逐渐发展成一门应用科学.作物育种通过人工选择,选育成大量优良品种,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同样,我国在作物育种方面也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我国的袁隆平院士利用发现的野败材料,育成了水稻野败型不育系,并实现了水稻的”三系”配套,显著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产量水平;李振声院士通过远缘杂交培育了小偃麦系列品种,较好解决了条锈病的持久抗性问题,无疑是作物育种上的巨大成就.对此,即使是不了解育种科学产生发展的普通人,也必然深信作物育种学肯定有自己的科学理论,而专业育种工作者更会明确地说,作物育种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发展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其基本理论就是目标性状株型育种理论,即组合育种就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起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学、理论研究、日心说、山西、省农科院、应用科学、优良品种、育成、水稻、基因组合、专业育种、杂交培育、杂交方法、院士、育种理论、优良基因、目标性状、型不育系、系统理论、系列品种
S33;S3
2017-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