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必须从源头做起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与信息科学专家王守觉
早在1958年,王守觉院士就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中国首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它成为当时”两弹一星”研究所需计算机的基础元件,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应用于我国研制的晶体管化高速计算机.1959年到1963年,王守觉成功研发了全部硅平面的工艺技术,并研制成功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获得1964年国家发明奖与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1974年他还成功地用自制国内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与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板.1976年起,在对新电路的研究探讨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值与连续逻辑高速电路——多元逻辑电路,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多年后应用于国防工业所需高速模数转换器中,使转换速率提高了20倍,从80纳秒的转换时间降低到4纳秒,达到并部分超越了当时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后,王守觉院士的科研工作相继获得中国科学院二等奖3项(1983年, 1992年,1996年),三等奖1项(1986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96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和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2002年).
自主创新、中国科学院、科学院院士、半导体、信息科学、高频晶体管、科技进步奖、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模数转换器、计算机、硅平面、多元逻辑电路、图形发生器、国家发明奖、转换速率、转换时间、重大成果、制版技术、应用、研究成果
TP3;G64
2015-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