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陶衣技术的发展研究
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衣,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xOY的总含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新石器时代、陶衣、组成结构、釉的起源
K878;O657.34;TG13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委托课题
201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6-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