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321/j.issn:1005-281X.2002.01.012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简介

引用
@@ 曹镛(Cao Yong) 男,汉族,高分子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194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曹镛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他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陈洪渊(Chen Hongyuan)男,汉族,分析化学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1937年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陈洪渊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降低了NADH氧化过电位600mV,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组成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了条件.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发展了微电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在痕量生物物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分析中,使三种酶的检测限低达amol级高灵敏度.陈新滋(Chen Xinzi)男,汉族,有机化学家,1994年起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6、1979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陈新滋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均相氢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历程研究中发现了新的机理,得到国际广泛引用;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不对称合成并达到工业化,被认为是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大事件;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膦配体、胺膦配体、联吡啶氧膦配体等高性能的配体和催化剂,取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 他还在不对称烷基化等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此外,他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程津培(Cheng Jinpei) 男,汉族,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科技部副部长.1948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灌云.197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1981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1988年在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杜克大学和香港大学作访问教授.程津培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研究方法学和未知键能的测定、自由基取代基效应的规律、一氧化氮亲合势和转移机理、NADH辅酶反应机理、叶立德热力学稳定性统一标度的建立等方面作出系统的、原创性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多篇在Science和本学科最高刊物 J. Am. Chem. Soc., J. Org. Chem.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黄春辉(Huang Chunhui) 女,汉族,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33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原籍江西吉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黄春辉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 cd/m+2.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江龙(Jiang Long) 男,汉族,物理化学家,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建瓯.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莫斯科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6-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研究员.江龙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50年代开始,他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变性质,结合多项国民经济重大任务,在研制航空航天遥感胶片、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等项目中都作出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视觉薄膜、泡囊仿生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生物效应等研究中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 林国强(Lin Guoqiang)男,汉族,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1943年出生于上海,原籍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生毕业并留所工作.林国强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α-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Ullman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最高产率达97%;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α,γ-取代-γ丁内酯的新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麦松威(Mai Songwei)男,汉族,结构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化学讲座教授,1936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60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6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首例确定主客分子间可以氢键相连,阐明三类β氢醌包合物的结构异同,并开辟了新型尿素/阴离子包合物的发展方向.无机化学方面,系统研究了甜菜碱类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键合模式.在晶体工程领域,提出阴离子最高配位数的概念,结合银-银亲和作用,对类卤银盐和乙炔银的复盐、三盐及四盐作了深入研究,丰富了阴离子的配位化学.他和周公度的合著:Crystallography in Modern Chemistry: A Resource Book of Crystal Structures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他在推动香港和内地学术交流和为国家培养科技青年人才方面做出很多贡献.任詠华(Ren Yonghua)女,汉族,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1963年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任詠华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这些工作成绩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被邀在Chem. Comm.、Angew. Chem.(国际版)、Chem. Rev.等杂志撰写重点文章或综述文章.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杂志上共发表无机化学领域的文章103篇,被引1 164次.此外,她还担任Inorganic Chem.、New Journal of Chem.、 Inorg. Chim. Acta等国际杂志编委,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曾荣获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称号.郑兰荪(Zheng Lansun)男,汉族,无机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5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学系、化学家、分子、博士学位、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毕业、香港中文大学、无机化学、手性、汉族、催化、材料、结构、配合物、传感器、生物、阴离子

14

G64;TP3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9-8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化学进展

1005-281X

11-3383/O6

14

2002,1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