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0677.2023.01.012
在抵抗与建构之间——重析陈映真1983年的小说实践
1983年,陈映真陆续完成小说《铃铛花》《山路》的创作,在文本层面上实现其以"跨国公司"为象征的资本主义问题到以"白色恐怖"为象征的历史创伤记忆的视角转变.这一创作主题的更迭根源于1983年台湾复杂的社会情境,而绿岛旧友的出狱、南北夹击的孤立与台湾社会不知来处的历史断裂则不断催使陈映真将私记忆糅进台湾史,回到个人思想遭遇中找出新的历史要素用以完成断裂时代下的记忆置换.陈映真试图借助小说实践完成对台湾50年代历史的再叙述,在与时间的角力中重新理解台湾现代史中前后三代人的历史关联,重塑台湾与大陆共通的民族主义之"根".也正是在这段具有原点意义的自我探寻中,陈映真在说明台湾内在于中国历史脉络进程的同时,也据此完成了其重新进入80年代的路径思考.
陈映真、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记忆、左翼文学
I207.4
2023-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