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肝损害的法医病理学分析及对临床肝移植的指导意义
目的 探讨创伤后肝脏的病理改变及肝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移植医师应用创伤后死亡的供肝提供指导作用,也为日后建立尸肝病理选择标准积累资料.方法 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的142例创伤后死亡的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42例创伤后死亡者伤后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急性肝功能损害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均发生急性肝功能损害,对照组均未发生急性肝功能损害.结合案情、临床资料、尸体解剖资料,对创伤后肝脏的病理改变及急性肝损害可能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损伤方式、损伤部位、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损伤程度、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时间、使用2种以上升压药物、大量输血(≥2 000 mL/24 h)、合并休克、合并感染、合并脏器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影响的风险因素.其中,损伤程度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轻度损伤(ISS< 16分)、重度损伤(ISS≥16分且<25分)和严重损伤(ISS≥25分).结果 142例创伤后死亡者中,45例为观察组,显微镜下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其中轻度肝细胞坏死8例,中度肝细胞坏死14例,重度肝细胞坏死23例.97例未发生急性肝功能损害为对照组,显微镜下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创伤后肝损害与死者的年龄、性别、损伤方式、损伤部位及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等因素无关,与损伤程度、低血压持续时间≥0.5h、使用2种以上升压药物、大量输血(≥2 000 mL/24 h)、合并休克、合并严重感染、合并心肺以外脏器疾病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结论 若临床移植医师要运用创伤后心脏死亡或脑死亡者供肝,应当警惕上述加重肝细胞变性坏死的风险因素.若合并上述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时,建议临床医师在肝脏移植术前进行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供肝,保障移植效果.
创伤、肝损害、肝移植、法医病理学
31
2016-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538-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