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0179.2001.04.104
幽门螺杆菌与胃MALT淋巴瘤
@@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有关胃癌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多因素相关.自从Marshall和Warren在微氧条件下从人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菌与胃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re,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1 幽门螺杆菌的特性
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呈S型或弧型弯曲的细菌.在电镜下,可见其长约2.5~4.0μm,宽0.5~1.0μm,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呈螺旋形弯曲的细菌.Hp为专性微需氧菌,能耐酸,可借助鞭毛在粘稠液体中快速游动,并能通过多种粘附因子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牢固结合[1].这就使得Hp能在胃排空前快速通过稠厚的粘液层,到达胃粘膜,并长期寄居致病.Hp能分泌多种酶和细胞毒素.对胃酸有抵抗作用的酶有尿毒酶、热休克蛋白、P型三磷酸腺苷酶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蛋白.对菌体有保护作用的酶有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及粘附因子.更为重要的是细菌的毒素,共有2种,其一为空泡细胞毒素(VacA,分子量为90kd,编码基因为VacA),另一为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编码基因为CagA).所有的Hp都有VacA基因,但只有65%的菌株能产生毒素及毒素相关蛋白.一般将Hp分为两型.Ⅰ型菌:有CagA基因,表达CagA蛋白,具有毒素活性.Ⅱ型菌:无CagA,不表达CagA蛋白,无毒素活性.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粘附因子、编码基因、胃粘膜上皮细胞、过氧化物歧化酶、抑制胃酸分泌、细菌、胃癌、三磷酸腺苷酶、空泡细胞毒素、特异性受体、热休克蛋白、过氧化氢酶、革兰氏染色、粘稠液体、因素相关、弯曲、快速通过
16
R378;R735.2(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