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7171.2021.02.014
首发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粒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与氯丙嗪当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疾病(FEP)和精神分裂症(SCHIZ)患者粒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与氯丙嗪当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首发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62).记录研究对象入组时(T0)和治疗6周后(T6)相关粒细胞水平,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各项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将治疗药物按剂量换算标准计算累计氯丙嗪当量,分析粒细胞水平与临床症状、氯丙嗪当量的相关性.[结果]T0时与对照组比较,精神疾病患者(FEP组+SCHIZ组)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6时精神疾病患者(FEP组+SCHIZ组)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6时两组精神疾病患者BMI、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PANSS评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CRP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FEP组+SCHIZ组)患者PANS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FEP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氯丙嗪当量与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氯丙嗪当量与FEP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284,P=0.001),与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211,0.011),其他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的发生可能与先天免疫系统改变有关,一定当量的氯丙嗪治疗对于改善FEP、SCHIZ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通过监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血清CRP水平可为判断疾病程度提供参考.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中性白细胞、嗜酸细胞、氯丙嗪
38
R749(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21-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