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7171.2020.02.005
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放疗后产生远隔效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局部病灶放疗后所产生的远隔效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原发灶或者转移灶的放疗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评估放疗后病灶大小的变化情况,随访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放疗后产生了远隔效应的患者为19例(48.7%).其中,10例接受立体定位放疗(SBRT)的患者发生了远隔效应,占所有接受SBRT治疗患者的66.7%.10例患者接受了肝转移灶的放疗.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放疗照射部位、放疗方式、放疗等效生物学剂量BED10以及单次剂量与产生远隔效应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接受肝部病灶放疗、SBRT模式、单次放疗剂量≥8 Gy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远隔效应(P<0.05).全体患者的中位(95% CI) PFS为10.43 (3.97~16.89)个月,1年PFS率为43.5%.其中,放疗后产生和未产生远隔效应的患者的中位(95% CI)PFS分别为21.33(10.79~31.9)个月和7.97(7.07~8.87)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结论]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SBRT联合GM-CSF治疗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单次较大的放疗剂量以及针对肝部痛灶的放疗或许激发更多的免疫效应,更容易产生远隔效应,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癌、非小细胞肺、远隔效应
37
R730.26(肿瘤学)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CFB472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