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905X.2020.02.012
我国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成因及治理——基于政治生态理论框架的解释
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典型案例折射出基层扶贫微腐败主体级别低和群体化、单次涉案金额小但腐败行为发生次数多、腐败手段多样、腐败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这些特点进一步导致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行为隐蔽和难以根治的治理难题.政治生态理论为研究基层扶贫微腐败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运用"制度—行为—文化"的政治生态理论框架分析微腐败现象的根源,发现导致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原因在于制度层面的正式制度失灵与制度虚置、行为层面的目标置换与资源依赖关系强化、文化层面的多元价值冲击与维权意识缺乏.破解基层扶贫微腐败治理难题,需要通过完善扶贫工作管理、监督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大数据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官员廉政教育和鼓励村民参与腐败治理,全面、精准、协同治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问题.
政治生态理论、基层扶贫、微腐败、腐败治理
28
C91(社会学)
2019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监察权的构成与配置研究"
2020-04-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