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格局中的个人安妥:张爱玲后期文学书写再解读
1952年出国后,张爱玲一直以文学安妥自己,确立其与外部世界的对应关系.此期作品大致可分为自我疗伤式的小说与离乡背井式的散文两类书写.前者从质询新政体合理性的《秧歌》《赤地之恋》,到触犯民族正义规则的《色·戒》,到以"私情"搁置"国事"的《少帅》,再到以遗民/难民自我安妥的《易经》二卷和《小团圆》;后者从逃离原乡的《浮花浪蕊》到异乡漂泊的《异乡记》、挥霍乡愁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到陷入故乡/他乡恍惚的《重返边城》《一九八八至——?》,再到虚拟还乡的《对照记》.一方面,隔着安全的距离,她放胆涉足政治,借政治议题,浇心中块垒,重新摆置家国关系,处理自我安身立命的秩序方式;另一方面,身陷各方政治力量的牵扯中,她左右磕碰,动辄得咎.在遵循自我记忆、参与政治表态、寻找回乡之路和迎合市场需求几者间徘徊,始终有难以调适的紧张.一如溺水者,脚手自由,却无依无助.
冷战格局、个人安妥、张爱玲后期文学书写
I207.42
2017-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5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