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503/j.cnki.1671-6124.2022.04.012
束之不观,抑或遍及村野——《小学》道德启蒙教育的历史图景"再呈现"及现代教育启示
《小学》虽因内容艰涩、语言拗口而受到指摘,却得到了帝王、最高教育机构、地方官员与知名儒者的大力表彰、刊刻与颁布,并成为宗室小学、各级官办小学的"课业"或"考试"必读教科书,甚至民间私塾中亦有它"活跃"的身影.《小学》与基础性强、普及度高的"三、百、千"并非同一阶段的启蒙读物,其内容具有提高性.它的目标读者偏向高龄学段或基础知识扎实的"小学生",乃至道德修养工夫较低的成人初学者.总之,一方面,《小学》自南宋至清末在官办道德启蒙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在民间私塾所需求的通俗性强的道德启蒙教育领域《小学》并不十分受青睐.
《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历史图景、朱熹
21
G629.299(初等教育)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9EKS003
2022-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