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765/j.cnki.1673-7148.2019.03.008
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和欧洲中心1° ×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雨带始终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在450 mm以上,具有降水历时长、总量大、强度大、降水集中、雨带稳定的特点.中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700 hPa、500 hPa)能较好地表现出暴雨落区的分布特征,其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有利工具,但总体来说500 hPa的诊断效果不如700 hPa的好.此次暴雨过程都伴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尤其7月13日整个大气上升运动更为明显,对流活动旺盛,对应13日的降水强度也很大.垂直运动的上升区与湿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始终保持一致,并与暴雨区对应较好.Q?x和Q?y的正负值在东西方向上相间排列,暴雨区上空是Q?x和Q?y正负值的交汇处,而交汇处是两个次级环流圈共有的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携带低层的暖湿空气,为此次暴雨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辐合条件,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
长江中下游、暴雨、湿Q矢量、诊断分析
42
P458.1+21.1(天气预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337215、4157506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C03B05;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15
2019-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