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2595.2013.02.002
迁延性低剂量192铱受照人员染色体畸变及端粒酶活性变化
目的 观察受192铱(192 Ir)照射人员临床症状、染色体畸变情况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NCs)端粒酶活性变化,积累迁延性、小剂量受照者远后效应的临床资料.方法 以2002-07月发生在作者单位受迁延性、低剂量192Ir意外照射的54人为研究对象,随访受照人员在照射后1个月,1、5、10年的临床症状,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受检标本,检测非稳定性畸变和稳定性畸变情况,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对应时间点的BMNCs 端粒酶活性.结果 ①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后1个月,90.7%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多数在1年内消失或改善.②受照人员于照射后1个月非稳定性畸变检出率较高,其中“双+环”畸变率(4.82±0.65)%,稳定性畸变率(1.06±0.07)%,总畸变率(9.62±0.81)%;1年后“双+环”畸变及总畸变率均显著下降至1个月水平的20%;5到10年后非稳定性畸变、稳定性畸变已基本消失.③照射后1月,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为(0.47±0.06),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1年、5年后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2±0.06),(0.34±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10年后BMNCs端粒酶活性为(0.18±0.06),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192 Ir低剂量、迁延性受照人员早期可出现以“双+环”为主的非稳定性畸变,相对应其BMNCs端粒酶活性增高;5~10年后两者均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随访10年未发生骨髓衰竭综合征及白血病等恶性克隆性疾病.
192铱、低剂量、辐射、染色体畸变、端粒酶、骨髓单个核细胞
27
R39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1471;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BWS11J07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000138
2013-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