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0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造模组、缝线组、对照组.造模组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缝线组只在回肠末端作手术缝线,对照组只给予麻醉,不作手术.收集距吻合口1~3 cm处末端回肠组织,大体及镜下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段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术后2周,造模组及缝线组可见组织粘膜充血、水肿,镜下见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术后8周,肉眼见造模组末端回肠肠管粘连、狭窄,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浸及粘膜、粘膜下层,绒毛变粗短变,粘膜出现脱落、糜烂或浅溃疡形成,淋巴管、乳糜管扩张、粘膜下结构破坏、毛细血管增生;缝线组回肠末端组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结构破坏(P=0.000);②术后2周,对照组末端回肠组织IL-10的表达水平较造模组及缝线组均高(P=0.000,P=0.006),缝线组较造模组高(P=0.000);术后8周,造模组回肠末端组织IL-10的表达水平较2周时升高(F=2E+016,P=0.000),较对照组及缝线组低(P=0.000,P=0.002),缝线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③ IL-10与实验性末端回肠炎末端回肠组织的炎性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L-10参与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
实验性末端回肠炎、SD大鼠、组织病理学、白细胞介素10、RT-PCR、表达水平
23
R574.53(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湖南省衡阳市社会发展计划项目2004-23
2009-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