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3427.2010.02.007
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演变与预后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变化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19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分期、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梗阻性黄疸仍为肝门部胆管癌的首发临床表现,肝门部CT及核磁胆道成像(MRCP)均为诊断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肿瘤分期: 2000年以前(A组)和2000年以后(B组)病例进行比较,Bismuth Ⅰ期病例数较前增加不明显;Bismuth Ⅱ、Ⅲ期为主要病例,且病例数有明显增加;Bismuth Ⅳ期则相反,病例数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49例患者采取非手术内外引流;手术的149例中,单纯引流24例,手术探查+胆肠吻合51例,姑息性局部切除42例,胆管癌切除+肝部分切除30例,肝移植2例.按照时间节点分析,A组61例手术中手术切除率为34.4%(21/61),且以姑息性切除为主(16例);B组88例手术中手术切除率为60.2%(53/88),其中姑息性切除与根治性切除分别为26例和27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8例行局部放疗,B组中89例行局部聚焦放疗.从治疗效果分析,非手术内外引流及手术内外引流效果均不好,5年生存为个案.手术切除患者中,BismuthⅠ、Ⅱ期生存率最高,5年生存率83.3%(10/12);Bismuth Ⅲ期手术切除效果好于非手术治疗;Bismuth Ⅳ期手术切除与否效果均不好,两组手术切除后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合术后放疗(γ刀)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复发转移,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与肝内广泛转移最为多见.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Ⅰ期的诊断并未因为CT和MRI应用而提高,中期BismuthⅡ、Ⅲ期较前例数有所增多,晚期患者相对下降.手术切除率较前有所提高,根治性与姑息性切除均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手术切除结合局部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命.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仍旧是肿瘤的局部与肝内广泛转移,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预后
23
R735.8(肿瘤学)
2010-08-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