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0754.2014.01.034
噪声习服预防噪声性听力损失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噪声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职业危害之一,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防治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报道指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程度部分取决于受试者既往的噪声接触史,并观察到以下现象:(1)反复的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所产生的暂时性听阈偏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逐渐被削弱;(2)低强度非损伤性噪声暴露可使听觉系统对其后的高强度噪声性听损害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两种现象统称为耳蜗韧化或噪声习服,即由于非创伤性条件化噪声的锻炼,耳蜗对噪声的损害产生了缓冲和抵抗作用。在豚鼠、沙鼠、栗鼠、小鼠以及人类等多个物种中均发现了这一现象[1]。习服现象产生的条件包括暴露方式、暴露的声强度、暴露声音的频谱以及暴露持续的时间,在不同的动物种属之间这些条件存在着差异。研究报道的实验动物习服性暴露强度大多在较窄的范围内(85~100 dB),目的使动物的听觉系统经受习服锻炼而不致听力损伤,强度越大,所保护的频率范围越宽。也有研究报道,习服暴露方式并不是习服效应产生的决定因素,无论采用哪种暴露方式,习服效应都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近年来,有关噪声习服发生机制的报道较多,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噪声、习服、听力损失
R135.8(劳动卫生)
2014-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