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198/j.issn.1001-6929.2023.12.12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 1990-2020 年黄河流域上游 13 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0-2020 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 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②1990-2020 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 2010-2015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 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③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 0.7~4.1 Mg/hm2 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 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固碳服务、缓冲区分析
37
X21(环境与环境系统)
2024-0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