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671/j.hjkxxb.2023.0077

人为-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对沁河底泥重金属污染和空间分布的量化影响

引用
为探究黄河支流—沁河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20年10月采集了 24份沁河(晋城段)底泥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 6种重金属(Cr、Mn、Ni、Cu、Zn和Pb)及类金属As的含量.同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以6种自然因素和4种人为因素为变量对底泥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及来源进行空间分布探究.结果表明,沁河底泥中元素Cr、Mn、Ni、Cu、Zn、As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9、505.6、27.3、40.1、59.6、44.5和30.4 mg·kg-1,超过山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7%、38%、33%、92%、29%、100%和92%.其中,Cr、Mn、Ni和Zn污染水平较低,而As、Pb和Cu污染水平较高,是主要超标污染物,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显示,Cr.Cu、Zn和Pb可能受交通源影响,As受农业源影响,Mn主要来自于自然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大多数为双因素增强效应,显著促进了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积累.土地利用和道路密度是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时促进重金属积累最多的人为因素,NDVI和黏土含量是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时促进重金属积累最多的自然因素.其中,土地利用与NDVI、温度的相互作用增强了 As在空间上的分布,道路密度与NDVI、黏土含量的相互作用增强了 Pb在空间上的分布.As、Mn和Cr的主导因素是土地利用,Pb、Cu、Ni和Zn的主导因素分别是道路密度、温度、土壤类型和黏土含量.各因素均对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影响,对底泥重金属空间污染扩散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

沁河、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地理探测器

43

X830(环境监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573095

2023-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76-186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环境科学学报

0253-2468

11-1843/X

43

2023,43(9)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