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沼泽湿地转化为养虾塘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CO2和CH4产生潜力的影响
揭示河口沼泽湿地围垦为水产养殖塘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含碳温室气体产生的影响,可为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滨海蓝碳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以闽江河口为研究区,对芦苇(Phi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0~30 cm)和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0~30 cm)进行配对采集.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测定沼泽湿地土壤及由其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和CO2、CH4产生潜力.与河口沼泽湿地0~30 cm深度土壤相比,养虾塘0~30 cm深度沉积物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值降低27.3%.河口沼泽湿地转化为养虾塘后含碳温室气体产生潜力发生显著变化,芦苇沼泽、短叶范芏沼泽、互花米草沼泽围垦成养虾塘后CO2产生潜力分别增加5.1%、38.5%、38.8%,CH4产生潜力分别降低24.9%、11.1%、21.1%,有机碳厌氧矿化速率分别增加4.9%、38.6%、38.4%.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是影响土壤/沉积物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素,土壤胞外酶活性和沉积物电导率分别是河口沼泽湿地土壤和围垦养虾塘沉积物有机碳厌氧矿化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河口沼泽湿地围垦成的养虾塘沉积物有机碳厌氧矿化速率较围垦前的沼泽湿地土壤显著增加,可能导致河口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及全球气候变暖的缓解.
胞外酶、二氧化碳产生潜力、甲烷产生潜力、沼泽湿地、养虾塘、闽江河口
43
X14(环境地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3-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6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