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农村垃圾附着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潜在病原体
为探究农村垃圾表面附着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潜在危害,选取贵州铜仁市某农村垃圾堆放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常见农村垃圾的形貌及红外光谱,并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手段分析其表面附着微生物及潜在病原体的群落结构与毒力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垃圾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差异明显,垃圾表面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粗糙可能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垃圾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分属222门、4460属,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为主;附着的病毒共注释28个科,以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为主.β多样性结果显示,垃圾附着微生物群落因材质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泡沫箱(M2)和易拉罐(M3)表面的病原细菌丰度值最高.垃圾表面潜在病原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及无脊椎虹彩病毒25(Invertebrate iridovirus 25)等,其潜在健康风险需引起重视.垃圾附着微生物群落的毒力因子主要涉及铁吸收系统和粘附,潜在病原体群落与多种毒力因子显著相关,致病途径较为多样.
农村垃圾、附着微生物、宏基因组、病毒、毒力因子
43
X172(环境生物学)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2023-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41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