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与in vitro方法的铬污染土壤生物可给性研究
铬(Cr)是电镀类场地的主要污染物.开展土壤中Cr(Ⅲ)和Cr(Ⅵ)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对于准确评估Cr污染场地风险,克服污染场地过度修复问题十分关键.本研究采集我国栗钙土、红壤、潮土 3种典型土壤,通过添加相同浓度污染物的方式制备成Cr(Ⅲ)或Cr(Ⅵ)污染土壤.随后利用5种体外方法(in,vitro),对3种土壤经口摄人的Cr生物可给性进行比较与健康风险评估.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Cr赋存形态、土壤矿物组成方面,对不同土壤在溶解度生物可给性研究联盟(SBRC)方法中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给性的Cr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能够显著降低风险水平,提高风险控制值,其中,SBRC方法在评估中更具有保守性.3种土壤在相同的Cr(Ⅲ)和Cr(Ⅵ)污染浓度下,栗钙土相较于红壤和潮土在肠期具有更高的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此外,土壤黏粒、有机质含量及迁移系数能够影响土壤Cr的生物可给性,土壤矿物种类赋存不同也是造成Cr(Ⅲ)和Cr(Ⅵ)在不同土壤中生物可给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铬形态、生物可给性、体外方法、健康风险
42
X53(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8YFC1802203
2022-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