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改善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机制模拟研究
模拟了广州市某河流的不同水质改善阶段,并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和易变裸藻(Euglena mutabilis)生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由4种藻类构成的人工群落的生长特征和群落演替率,以探讨河流水质改善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机制.结果表明:4种藻类对氮、磷营养盐和CODCr等胁迫的响应程度差异及种间相互竞争作用等是水质改善过程中导致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水质改善初期(1 ~3 d),群落演替率与改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较长时间(约13d)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时,群落演替速率将趋于零,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水质的不断改善将导致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出蓝藻和裸藻逐渐减少,而绿藻和硅藻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
演替机制、浮游植物、水质改善、人工群落
33
X171(环境生物学)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6004-05;the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Treatment2012ZX07206004-05
2014-0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309-3316